生活方式(life style)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运用各种物质、精神资源的生活活动形式及其行为特征的总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人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实现方式,也是人们把握社会和人自身的基本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与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人们一切生活的方式,它涵盖了多领域、多层次、多侧面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反映一切社会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基本特征,成为人们现实社会生活活动的综合表现。生活方式从满足人的自身需要的角度看,需要处理多个方面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不仅涉及物质生活领域,也涉及精神生活领域。不仅涉及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覆盖城市、乡村,以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类别为主体,形成诸如闲暇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妇女生活方式、青年生活方式、老年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等内容。狭义上,只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或直接指向人们的衣、食、住、行及闲暇生活等,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

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包括生活活动的主体、生活活动的条件、生活活动的内容、生活活动的形式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的结构。生活活动的主体是人,包括个人、群体和人类。相应地,人的生活方式既包括个体的生活方式,又包括群体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活动的主体在生活方式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人是社会和实践的主体,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人的价值观对人的生活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规定着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方向。因此,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的生活活动主体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劳动、物质消费、交往、政治、精神文化娱乐、家庭婚恋和日常生活等。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是由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从内容的具体方面看,它们是各不相同的,但又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因此,不能将生活活动内容看作单一的活动去理解。而生活活动形式则是生活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外显为一定的生活活动状态、模式、样式及特点。它的形成是由一定社会的生活活动条件和不同的生活活动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活方式的形成要受一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又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上层建筑的状况等要素。马克思十分强调生产力、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产生和变革的革命性作用。一方面,马克思强调生活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前提,也就是说,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生活需求而存在的,物质生产则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生活向前推进的基础和动力。简而言之,生活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是生活的实现。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强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以及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决定性。他认为,一定历史时代的生活方式总是同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相联系的。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简言之,人们怎样生产,他们便怎样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伴随着每种社会生产方式,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必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演进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生活方式变革的现实动因则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因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各种活动方式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为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以机械发明为例,指出,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制度、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其社会生活方式肯定会大相径庭,即使在同一历史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生活方式实现程度也会有差异。同时,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们由于具体的劳动条件、收入和消费水平、生活环境以及受教育状况等的不同,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样式也会有差异。一定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特征,它可以用来对比不同的社会形态,以揭示它们的特征和差别。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当代,前者倾向于朝气蓬勃,后者倾向于腐朽。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域、不同生存条件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也描述了未来社会理想生活方式的特征。列宁也指出,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好。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它虽然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但由于它往往通过内在传承凝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当某一社会历史条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时,该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基本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它一经形成以后,又能对生产方式起到反作用,也会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自然界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主线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基本轨迹,又依据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变革的发展轨迹来厘定社会发展程度、体现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以及彰显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特征,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建构了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为重要线索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这一范畴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完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