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同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与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一起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自然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地形、山脉、森林、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矿藏、气候、动植物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人不能脱离自然条件而存在和活动。马克思称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各种自然条件是人类生活和物质资料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劳动不可能进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没有地理环境,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的发展。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说:“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只能对社会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心理、性格、气质,进而决定社会制度、国家命运。它不用神和上帝来解释社会发展,但是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没有看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人类能够改造自然,使地理环境为人类造福;人类的活动又会消耗自然资源,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恩格斯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绝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丧失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发展,而且会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当代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要坚持绿色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