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basic problem of history view)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阐述了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指出,这个原理给一切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了系统阐述,阐明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也称“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两种基本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