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源自拉丁文metaphysica,原意是“物理学之后”,指研究超经验的、超越于有形对象之上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用“形而上学”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赋予其新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使用的“形而上学”一词通常是后一种含义。毛泽东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在欧洲从15世纪后半期兴起的自然科学,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克服了以往对世界认识笼统直观的缺点,成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也形成了孤立、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被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18、19世纪的唯物主义带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特点,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当自然科学在19世纪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主要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时,为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创造了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和双重超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