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the overall planning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即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总体布局”概念最早见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关于建设和改革的安排都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布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联系,使“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明晰深入。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整概念。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08年9月,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布局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个总体布局,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它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总体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