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North Korea)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给美军及其所纠集的其他国家的侵略军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任命美国驻远东军队的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从8月27日起,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并对我国境内目标进行轰炸和扫射,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10月7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
应朝鲜政府和金日成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同时,党和政府在国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从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此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与美国互为主要对手进行的一场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的全面较量,是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长期战争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美国侵略者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但是这场战争以中朝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这个事实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给美国以严重教训。正如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的:“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一部分曾经对美帝国主义抱着恐惧和幻想的人们受到深刻教育而觉悟起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过去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思想仍适用于现代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