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the establishment of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in the enemy’s rear)
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内建立的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其他抗日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内,广泛地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使这些地区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根据地。
1937年,八路军完成了战略展开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开始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平型关战斗后,聂荣臻率115师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改编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并于1938年1月10日,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随后,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创立了晋冀豫、冀鲁豫根据地,贺龙、关向应率120师创立了晋绥根据地,罗荣桓率115师一部同山东纵队创立了山东根据地,陈毅、张云逸率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创立了苏南和皖东根据地。党还在华南创立了东江和琼崖根据地。各抗日根据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后方。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相继建立了陕甘宁、晋绥、晋冀豫、山东、苏中、皖中、东江、琼崖、淮北、浙东等19块抗日根据地,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根据地人口也由最初的150万发展到1亿。根据地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培养抗日干部,积极开展生产运动支援前线。其中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边区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实行民主政治,发展武装斗争,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
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为后来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