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反“围剿”斗争(Red Army’s struggle against encirclements campaign)

反对国民党对南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的斗争。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多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6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下,博古、李德等人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强调红军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把第五次反“围剿”当成是“争取苏维埃在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1934年广昌失守后,他们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强调以堡垒对堡垒,实行“短促突击”,同强敌打阵地战、消耗战,使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