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Chen Yi)(1901—1972)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任北京学生总会团书记、中国国民党北京市党部中共代表。1924年至1925年任中共北京市西山(中法大学)
支部书记。1926年被派往四川旧军队中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八一南昌起义后,在江西临川加入起义军,任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党代表。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党代表;4月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师师长;5月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并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1929年3月部队进军闽西整编为三个纵队后,兼任第一纵队党代表。1930年2月至6月任红六军政治委员,6月任红三军政治委员,7月任红二十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委会委员。1931年1月至6月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6月至11月任赣南特委书记,6月至8月任兴国中心县委书记,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931年11月、1934年2月相继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1932年1月至1934年8月任江西军区总指挥部总指挥(司令员)
,其间,1932年兼任政治委员。在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间,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南方办事处主任。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南方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组建新四军的工作。1937年12月至1941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副书记。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1938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常委。1939年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后改为苏北指挥部)
指挥。1940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代总指挥、副总指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军长。1941年4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委员、代书记(1942年4月起)
。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1941年10月至1943年初任抗日军政大学华中总分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42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代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在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的职务不变)
。1948年1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7月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1949年10月至1958年11月任上海市市长,1950年1月至1954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9年4月、1965年1月连任。1954年12月当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2月至1972年1月兼任外交部部长,历任外交部党组书记、党委书记。1958年3月至1970年6月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61年至1969年兼任外交学院院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