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诀(sixteencharacter formula)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战略指导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
“十六字诀”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为适应当时武装斗争的需要从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于1927年10月转战到湘赣交界的井冈山地区,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游击战争。当年11月到12月间,毛泽东总结了工农革命军两次攻打茶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敌进我退”的原则。与此同时,万安县农民自卫军也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1月同敌人进行过十次较大的战斗,积累了一些游击战的经验。1928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县城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前敌委员会、遂川县委员会和万安县委员会联席会议,总结了几个月来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字诀”。不久,敌人进攻遂川,毛泽东避开强敌,率领部队返回井冈山。敌人进攻万安时,中共万安县委采用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原则同敌人进行斗争。同年4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又指挥部队在游击活动和反对敌人“进剿”“会剿”的作战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原则的内容。同年5月,在遂川五斗江战斗胜利后,毛泽东第一次完整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略指导原则。1929年4月5日,《红四军前委关于目前形势闽赣斗争情况和红军游击战术向中央之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原则。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
,第一次将其称为“十六字诀”。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这说明,“十六字诀”不仅是红军初创时期作战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同时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略战术体系的基础。它正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战争在作战指导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当时和以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原则和解放战争时期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等,都是在“十六字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我国未来反侵略战争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