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提纲》(Theses for a report on the Tactics of the R.C.P.)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关于俄共(布)策略的报告。写于1921年6月13日。1921年在莫斯科印成单行本。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42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尖锐矛盾和危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也开辟了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在新的复杂形势下,为了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内容等,指导和团结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共产国际于1921年6月22日—7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来自52个国家的605名与会人员分别代表48个共产党、8个社会党、28个青年团、4个工团组织、2个反对派共产党(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和西班牙工人共产党)以及13个其他组织。参加代表大会的俄共(布)代表共72人,列宁是代表团团长,并被选为大会名誉主席,领导了大会的全部筹备工作和大会的进行。这篇报告提纲是《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之一。主要内容有:(1)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阶级力量对比情况,介绍了俄共(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任务、策略和经验。指出目前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特点,即形成了一种均势,虽然国际帝国主义比苏维埃俄国强大得多,但无力扼杀它,反而不得不暂时承认它或半承认它,不得不和它订立通商条约。这种均势虽然极不可靠和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范围内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是:世界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队伍及其先锋队,即共产党正在成长壮大;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劳动群众和无产阶级政治上已经觉醒,成为用革命摧毁帝国主义的积极因素;资本主义国家中以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为急先锋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作为资本主义的主要支柱愈来愈不稳固了。苏维埃俄国的国内政治形势是:俄国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只有无产阶级和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小农两个阶级的存在。大地主和大资本家阶级在经济上已被剥夺、在政治上已完全被粉碎。但他们并没有绝迹,还残留了一部分力量在国内外,妄图破坏苏维埃政权,使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2)简要说明了苏维埃俄国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主要任务。他指出,余粮收集制的政策已完成了在经济遭到破坏的落后国家中保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各种办法,恢复运输业和大工业,实现工农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在无产阶级和农民已有的军事联盟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正常经济关系,建立两个阶级的一定的经济联盟来巩固工农联盟,向使用机器的社会化大农业渐进过渡。这项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其困难的一个任务,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尤其艰巨,粮食税正是从征收农民的全部余粮转到工农业之间、实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办法。他提醒各国共产党,只有真正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无产阶级国家才能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缓慢但不间断地恢复大工业,建立正常的财政制度。(3)说明了粮食税政策的意义和条件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和成就。列宁指出农民在缴完税以后有买卖余粮的自由,要拿出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来交换农民的全部余粮,苏维埃政权就必须容许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只要无产阶级掌握着政权、运输业和大工业,在一个经济遭到极度破坏的、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和调节的资本主义在某种限度内的发展并不可怕,反而是有益的和必要的。新经济政策是发展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决策。但是,没有电气化,这些政策措施都无法实施。全国电气化事业对适应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俄国两百多位优秀的学者、工程师和农艺师的参加下,已经拟定了《俄罗斯联邦电气化计划》这一科学工作,第一期工程预计10年完成,从1918年新建了8个电站到1920年已经达到100个。这些成绩日益向俄国农民昭示,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使广大小农摆脱资本的奴役,走向社会主义。(4)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纯粹民主派即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在政治上的动摇和不可靠,指出俄国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就是这样的政党。作为资本同盟者,他们实际上已与整个资产阶级反革命派勾结在一起,并忠实地为他们效劳。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为这种动摇所左右,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把从资本桎梏下解放劳动的事业进行到底。

列宁的这篇报告提纲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纲领策略的重要文献,对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各国年轻共产党制定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推动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鼓舞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