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

匈牙利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被称为与列宁主义相区别和对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端。

卢卡奇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匈牙利综合信用银行的行长。大学期间,卢卡奇先后研修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学艺术和哲学,并于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三年后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卢卡奇的主要兴趣在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并且受到当时的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思想的影响。大学期间卢卡奇阅读了较多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下,匈牙利于1918年10月爆发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产党。卢卡奇积极投身革命,于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9年3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卢卡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流亡于维也纳。期间,卢卡奇把过去几年写成的八篇文章结集,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题于1923年发表。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所谓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因之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严厉批判和指责,卢卡奇在党内做过多次检讨。但是卢卡奇在主观上终生抱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信念,晚年还提出“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口号。特别是1971年卢卡奇再版《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他在序言中明确说该书的观点“滑到唯心主义的思辨之中”,如果它能“变成革命的实践的话,那才真是一个奇迹了”。1971年他在会见英国《新左派评论》记者时又指出:“在(20世纪)20年代,柯尔施、葛兰西和我试图去解决第二国际遗留下来的社会规律问题和对它的机械解释问题。我们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思考,但是我们谁也没有解决它,葛兰西也许是我们三个人中做得最好的,但是他也没能解决它。事实上我们都错了,如果人们搬出那个时期的著作,说它们在今天正确,那是完全错误的。”

卢卡奇在苏联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潜心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编辑工作。后期理论著作主要有《青年黑格尔》《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奇回到匈牙利,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直到1971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