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伯·司徒卢威(Petr Berngardovieh Struve)(1870—1944)

俄国经济学家;“合法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出生于彼尔姆省省长家庭,1879-188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学习和生活,受到日耳曼文化的影响。1889年考入彼得堡大学之后,被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现实性深深吸引,加入到马克思主义团体中。1891—1892年赴奥地利学习社会学和法律,接触了大量社会民主主义的著作。19世纪90年代编辑“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杂志《新言论》和《开端》。曾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人。1894年出版《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评述》,被认为是“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该书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论证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等经济问题,却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与民粹派展开论战,却颂扬资产阶级,否认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它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1901年司徒卢威宣布退党,彻底隔断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联系,转向自由主义和宗教世界观。1905年沙皇签署《10月17日宣言》后,司徒卢威返回祖国,参加组建立宪民主党,任中央委员,成为该党右翼领导人。1907年当选为第二届国家杜马议员。

司徒卢威反对暴力推翻沙皇统治。在1905年俄国革命一触即发之际,发表文章呼吁人们放弃暴力,反对武装起义,主张向人们灌输民主理念。他倡导依赖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建立君主立宪制式的体制,希望通过宪法来实现政治自由。镇压1905年革命的内阁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斯托雷平于1907年提出“需要伟大俄罗斯”后,司徒卢威发表《伟大俄罗斯》和《国家片论》,阐述“伟大俄罗斯”的国家理念。1909年组织、主持出版著名的《路标》文集。在文集中,他表达了对革命的极端憎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鼓吹侵略扩张。十月革命胜利后,1917年11月筹备建立反苏维埃政权的志愿军。曾任邓尼金和弗兰格尔反革命政府的成员。1921年逃亡国外后,积极组织侨民反对布尔什维克,通过出版和写作继续批判马克思主义。1944年客死巴黎。列宁称之为“叛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