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基·瓦连京诺维奇·普列汉诺夫(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1856—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生于坦波夫列省利佩茨克县古达洛夫卡村一个小贵族地主家庭。上过陆军中学和士官学校。1874年入彼得堡矿业学院,1876年加入民粹派。曾三次被捕。1880年初逃亡国外,开始了长达37年的流亡生活。他在欧洲间接地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1882年他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俄文。在收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后,很快把《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印了出来。学习和翻译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促使普列汉诺夫从民粹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他创立了劳动解放社,这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1889年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社会主义者的代表,出席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会后他前往伦敦拜会恩格斯,受到恩格斯热情接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列汉诺夫在理论上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他与伯恩施坦论战,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三个俄译本,回击了经济派篡改《宣言》的企图。他支持列宁创办《火星报》,为《火星报》撰稿37篇,阐明正在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许多理论和政策性问题。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支持列宁的主张,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
但是在二大结束后,普列汉诺夫在党的组织和策略问题上态度发生动摇,开始同孟什维克调和。1905年俄国革命发生,他写了《分开走,一起打》一文,说明布尔什维克在新条件下的策略思想,强调无产阶级要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却完全忽视了农民的作用。1905年5月29日发表声明退出《火星报》和党总委员会,开始采取所谓站在“派别之外”的特殊立场。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1年),他领导的护党派主张保存布尔什维克的秘密组织和秘密工作。但是,在1912年布拉格代表会以后,他反对开除取消派分子出党,指责布尔什维克分裂了党,试图推动党内革命者和机会主义者重新“胶合”,以实现党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反对列宁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鼓吹“保卫祖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普列汉诺夫回到祖国。他主张把对德战争进行到底,公开号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否则两者都会灭亡,整个国家都会灭亡。他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占人口多数时,才能夺取政权。但是,当有人动员普列汉诺夫参加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并请他担任新政府的首脑时,他坚决予以拒绝。1918年5月30日,普列汉诺夫因肺病死于芬兰的皮特凯雅尔维疗养院。
列宁认为普列汉诺夫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应当列为必读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1884年)、《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年)、《车尔尼雪夫斯基》(1890—1892年)、《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1894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5年)、《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898年)。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出色而独创性地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包括探讨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成,说明了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社会发展动力做了简明的阐述和发挥,指出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是反对把唯物史观歪曲成“经济唯物主义”,将生产关系区分为技术关系和财产关系,将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研究了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特殊规律性,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视先进思想理论的巨大作用;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比较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以生产力为中介,并随生产力的性质、规模、水平不同而变化;创造性地发展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物史观原理,通过对自由和必然、偶然和必然两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探讨,系统地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批判了当时将俄国历史同西欧历史对立起来的“特殊论”,证明俄国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欧洲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是一样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