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帝国主义”论(theory of "ultraimperialism")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考茨基提出的机会主义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对外掠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重新分割世界,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于1914年7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趋于激化,许多国家都酝酿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这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及其战争根源,组织无产阶级队伍,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国内战争,迎接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可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翼和第二国际的一些领导人却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滑到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上。考茨基在1915年提出的“超帝国主义”论就是当时机会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考茨基宣称,随着垄断资本的发展,国际金融资本有可能共同组成世界统一的托拉斯,在这种新的“超帝国主义”阶段,“将以实行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剥削世界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的相互斗争”。在这个“新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军备竞赛和战争消失了,资本主义从此进入了一个“持久和平”的“新时代”。列宁对考茨基的错误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第一,列宁批判了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考茨基否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时期或者一个阶段,认为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比较爱好的政策”。他说:“帝国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吞并或征服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同样,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只是兼并农业区域而是力图兼并工业极其发达的区域。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定义最大的错误在于是把帝国主义的政策同金融资本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把帝国主义的兼并说成是金融资本“比较爱好的政策”,他的目的在于说明只要同帝国主义政策做斗争,而不要去触动金融资本的经济基础。这实际上是在宣传同帝国主义调和,不是去暴露帝国主义最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而是在掩饰和缓和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样一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第二,列宁揭示了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实质。首先,列宁认为,被考茨基称为“超帝国主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霍布森比他早13年叫作“国际帝国主义”的那个东西,除了编造一个深奥的名称以外,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这只能用来欺骗群众,使他们去注意将来的某种虚假的前途。“除了对群众的欺骗以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其次,“超帝国主义”完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它脱离实际,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进行抽象的理论推理。帝国主义的客观现实就是争夺世界霸权,无视帝国主义的本质,抹杀帝国主义的深刻矛盾,是为帝国主义涂脂抹粉的机会主义理论。再次,“超帝国主义”论否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认为随着帝国主义的发展,不是矛盾的尖锐化,而是矛盾的不断缓和,这明显违背了客观的事实。列宁说:“金融资本和托拉斯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世界经济各个部分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用实力来解决矛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