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Narodism)

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俄国的一种反映小生产者的政治要求和社会理想的思潮。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俄国民主主义者亚·伊·赫尔岑和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米·亚·巴枯宁、彼·尼·特卡乔夫、彼·拉·拉甫罗夫、尼·康·米哈伊洛夫斯基、谢·尼·尤沙可夫等。

早期的民粹主义者所处的时代恰是西欧资本主义日益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而沙俄帝国却依然停留在落寞的农奴制时代,资本主义发展非常缓慢,沙皇王朝一方面疯狂地镇压全国的农奴起义,一方面又残酷地迫害具有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图扼杀革命,维护其迅速走向衰落的封建农奴制度。随着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的颁布,沙俄的农奴制也开始走向灭亡,沙俄的工业比重日益增长,同时农村也在不断地解体,沙皇俄国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早期民粹主义对抗的主要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沙俄,同时他们也对沙俄资本主义的发展充满忧心,因此他们开始为沙俄寻找新的出路。1873年夏他们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企图发动农民进行推翻沙皇制度的革命斗争,并依靠解放了的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去建设社会主义,被称为“民粹派”(按俄文原意为人民主义者,当时,农民在人口总数中占绝对优势,人民通常指农民)。其思想体系被称为“民粹主义”或“民粹社会主义”。

民粹主义者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无法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趋势及其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认为俄国具有自己的历史特殊性,俄国的农民村社就是“社会主义的胚胎”,俄国的农民具有“共产主义的本能”,因此,通过共同占有土地的农民村社,完全可以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避免资产阶级在俄国出现的“历史祸害”和无产阶级在俄国出现的“历史不幸”,径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民粹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他们认为历史是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只不过是一群盲目跟随英雄前进的附属品。民粹主义反对政治斗争,主张依靠个人恐怖策略来达到革命的目的。早期的民粹主义实质上属于农民民主派,代表了俄国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反映了广大农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阶级统治的要求。因而从反封建主义的角度来讲,早期的革命民粹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由于民粹主义的主张脱离群众,脱离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际,其个人恐怖主义策略不断遭到失败。从19世纪80—90年代起,多数民粹主义者放弃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转而主张依靠国家改善农民状况,逐步蜕化为代表少数富农利益的自由主义民粹派,丧失了这个思潮在其早期的进步意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破坏了工人运动在俄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