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尔主义(Lassallism)

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机会主义思潮。它是普鲁士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反动政策的产物,是当时德国无产阶级同地主资产阶级尖锐矛盾的反映,主要代表人物为斐迪南·拉萨尔及其忠实信徒贝尔克、施韦泽、哈赛尔曼、哈森克莱维尔等。

拉萨尔主义的主要内容:在哲学基础上,拉萨尔主义属于老年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尤其表现为历史唯心主义。政治上,拉萨尔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为资产阶级进行辩护。拉萨尔提出,仇恨工厂主或企业主是极大的错误,因为现行制度是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结果,这一过程不是由于资产阶级的罪过而发生的。资产阶级本身只不过是这种情况的不由自主的产物,因此,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和厌恶,可能仅仅是出于粗暴的误解。消除这种误解,只能和平地、通过知识界的主动性,在有产阶级的同情和帮助下进行。经济上,拉萨尔主义散布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工人的平均工资始终停留在这个国家的人民维持生存和养育后代按照习惯所要求的必要的生活水平上。如果工人的实际工资长久高于他们的平均工资的话,那么他们的生活将明显改善,这必定刺激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增加,进而促使工资下降到平均工资水平之下;反之,工人的实际工资如果长期低于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恶化,被迫减少生育,造成劳动力供应紧张,促使工资上升到平均工资水平以上。因此,工人永远只能得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拉萨尔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贫困并非雇佣劳动所造成的,而是人口、特别是工人人口的自然繁殖状况所决定的。在阶级关系上,拉萨尔主义鼓吹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体现在国家观上,就是无产阶级要摆脱“铁的工资规律”的支配,就必须建立生产合作社,使工人成为自己的企业的主人。生产合作社的建立、管理和发展,则必须得到国家的帮助。拉萨尔主义是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效劳的机会主义,后来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拉萨尔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1862年7月和同年底,与拉萨尔先后两次就德国工人运动的路线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于1863年初与之决裂。马克思指出:“(1)由于他大肆自我吹嘘,甚至还把从我和其他人的著作里无耻地剽窃去的东西也拿来吹嘘;(2)因为我谴责了他的政治策略;(3)因为早在他开始进行鼓动以前,我在伦敦这里就向他详细解释和‘证明’过:所谓‘普鲁士国家’会实行直接的社会主义干涉,那是荒谬的。他在给我的信(从1848年到1863年)中象同我会面时一样,老说他是拥护我所代表的党的。但是,一当他在伦敦(1862年底)确信他对我不能施展他的伎俩,他就立即决定以‘工人独裁者’的身份来反对我和旧的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的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恩格斯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向普鲁士容克献媚”,“拉萨尔头脑中充满了幻想,以为俾斯麦能承担建立社会主义千年王国的使命”。恩格斯还指出,在当时的德国,在工人阶级连起码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等基本民主权利都没有的情况下,鼓吹“直接的普选权对无产阶级来说不是武器,而是陷阱”。马克思在1868年10月13日写给施韦泽的信中指出,拉萨尔“一开始就使自己的鼓动带有宗教的、宗派的性质”,“因为他是一个宗派的创始人,所以他否认同德国和外国以前的工人运动有任何天然的联系”。马克思在信中明确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继承人施韦泽打着阶级运动的幌子搞宗派活动的两面派本质,指出:“实际上是要求阶级运动服从特殊的宗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