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伯恩施坦(Edward Bernstein)(1850—1932)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宣传鼓动家;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被称为“修正主义始祖”。
伯恩施坦于1850年1月6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一个有犹太血统的铁路司机家庭。1866年中学肄业后,伯恩施坦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徒,后来在一家银行当职员直到1878年。1870—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参加了社会民主主义运动,1872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并成为党员,深受拉萨尔和杜林思想的影响。1878年伯恩施坦辞去银行职员职务,到瑞士担任卡尔·赫希伯格的私人秘书。1879年,他与赫希伯格、施拉姆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年鉴》上发表《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公开主张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改变性质,成为“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的党,并且要求放弃革命斗争而采取与资产阶级妥协的路线,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1880年结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恩格斯的影响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拥护者。1881—1890年伯恩施坦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
从1896年到1898年,伯恩施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了6篇文章,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成为修正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其修正主义观点集中体现在《空想主义和折中主义》《社会主义中的现实因素和空论因素》两文中。1899年,他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集中论述其修正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理论。在这书中,伯恩施坦对马克思关于工业不断集中和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预言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提出质疑,并且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出通过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逐步地朝着民主的方向来改造国家的改良主义策略,企图将马克思主义修改成为一种改良主义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恶劣影响。
1901年2月伯恩施坦回到德国,继续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修正主义。1902年当选为议员,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站在沙文主义立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伯恩施坦出任德国资产阶级政府财政部长助理,成为谢德曼之流的帮凶。1921年春天,伯恩施坦在柏林大学开设“社会主义过去和现在的争论问题”的专题讲座,1921年底该讲座稿以《社会主义的过去和现在》的书名出版,该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修正和歪曲,继续鼓吹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932年12月18日,伯恩施坦在柏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