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humanism)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一种反对封建体制和宗教神学的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试图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其他欧洲国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彭波那齐,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蒙田,英国的莎士比亚等。因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所研究的对象,如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古代语言等,与“神学学科”相区别甚至相对立,在当时被称为“人文学科”;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贯彻的基本思想是共同的,都是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便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所代表的思潮也就被称为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其内容大致包括:主张以人为本,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以反抗“神本”;主张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以反对教会的神权论;主张个性解放,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以反对禁欲主义;主张用理性和智慧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和追求知识,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主张传播知识和推广教育,促使人们接受新事物,全面和谐地发展个人才智,以消除社会和人类的罪恶。在政治上,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潮,人文主义在当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并为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中唯物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