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理论(theory of three great economic form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马克思主义依据社会经济形态而把社会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或时间经济)三种形态的理论。
人类社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大系统,可以按照不同的线索、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按照不同划分标准,社会形态也有多种划分方法。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时也有多种划分法,以经济形态为标准就是其中一种划分法。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社会经济形态做过如此划分:“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将三形态表述为“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关系”“自由人联合体”。随着对原始社会研究的深化,马克思后来又提出“原生的社会形态”“次生的社会形态”“再生的社会形态”等等。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理论是以人的发展状况来划分的,但是,这种划分是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基础和内容的。所以,人们把三种形态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三种社会形态,又从经济角度概括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或时间经济)三种形态。自然经济社会,即前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异己力量,人类只能选择一种集体生活与共同劳作的生存方式,任何个体成员都不能脱离其所赖以生存的集体。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作为社会生产形式,表明人们在社会关系上的直接依赖性。商品经济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产品转化为商品。一方面,市场经济使个体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主体成为必要,也成为现实,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普遍的商品经济又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普遍化,这种普遍关系是通过物即金钱来实现的,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的依赖关系。产品经济社会,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中,人既是自然界的自觉的主人,也是社会的自觉的主人,因而成为人自身的主人。
三大经济态式既体现了不同生产阶段上的不同的劳动分工、社会生产能力,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阶段上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诸多社会要素,表明社会形态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三大经济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