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capitalism)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一生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研究,把揭示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以此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研究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转变,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把它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马克思说:“从现实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产生出资本家对土地所有者的胜利,即发达的私有财产对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胜利。”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要具备两个历史前提:一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瓦解;二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产生了大批失去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同时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迫使乡村从属于城市,迫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迫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总之,“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把自己“变成资产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这也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本质来说是垄断的资本主义,这一点也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成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制度进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过渡。”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资本主义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它的阶级本质,又要肯定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强调,工业资本家战胜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业战胜农业是历史的进步。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对雇佣劳动剥削的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并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加剧,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走向衰亡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 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以及对政治、精神的统治,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阻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实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资本主义质的变化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必须经过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