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fetishism of commodities)
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采取了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表现为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和超自然的、支配人的命运的神秘性质,即为商品经济社会所崇拜和迷信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及其发展形态“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性质使无论是个别生产者还是总体生产者都不能自觉地保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的要求生产比例进行生产,社会生产呈现无政府状况,大量表面的和偶然的因素支配着商品的价格的运动,市场盲目自发的势力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尤其商品向货币的惊险跳跃,往往酝酿着生产过剩的危机,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拜物教由此而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普照的光”的一种错误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总之,原本是生产者之间因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生产联系,现在却表现为不同商品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商品本来是商品生产者自己用双手生产出来的东西,反而是商品的命运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就使商品生产者产生了对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范畴的神秘感,使之在人们的观念中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商品拜物教及其发展形态的奥秘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亦即“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揭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的秘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大发现。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预言:“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只有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真正地破除商品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