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手段(medium of exchange)

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交换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则是它的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作为价值尺度,货币使商品的价值得到统一的货币表现。作为流通手段,货币使商品生产者首先以卖者的姿态出现,实现他的商品的价值,完成商品流通的第一个形态变化,即商品—货币(W—G)的变化。然后,他又以买者的姿态出现,拿货币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完成商品流通的第二个形态变化,即货币—商品(G—W)的变化。商品流通的全部形态变化即商品—货币—商品(W—G—W),是依靠货币的媒介作用即它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来完成的。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观念上的,但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际的货币。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交换双方的买和卖是同时完成的;但是,有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之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分成两个独立的行为。卖者在一地卖出商品,可以在另一地买进商品;卖者在卖出商品换得货币后,也可以不立即进行购买;同时,卖者如果不能把商品换成货币,他也不能进行购买。由物物交换发展到商品流通,各种商品的交换彼此交错在一起,加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和对立,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果一些人只卖不买,另一商品所有者就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断地使商品离开流通领域,而它自己则始终作为购买手段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金属条块,后来发展为铸币。铸币是国家按一定的成色、重量和形态铸造的硬币。有了铸币作为价格标准,货币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商品的卖者需要货币,并不是为了贮藏货币,而是为了利用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来换取他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完全可以由自己的符号来执行。纸币正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纸币依靠国家的强制,在一国范围内代表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