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ontology)

西方哲学中指以存在及其本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说。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由德意志哲学家郭克兰纽使用,他将on的复数onta(即beings,“存在者”)与logos(“学问”“道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ontologie,即“存在论”。另一德意志哲学家克劳堡将onta与希腊词sophia (“智慧”“知识”)结合创造出ontologie的同义新词ontosophie,即“关于存在的知识或学问”。笛卡儿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称为“形而上学本体论”。

本体论在18世纪因德国唯理论者C沃尔弗的使用而知名。沃尔弗把哲学分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两个部分,理论哲学又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这样,ontologia就被视为哲学中一门基本的、相对独立的学科。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以存在及其本质为研究对象,“存在”是什么,人们是否可以认识“存在”的本质,成为其研究和讨论的基本问题。“本体论”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指关于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的理论,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而研究如何认识“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则为认识论。狭义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对宇宙本性的研究是本体论,而研究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等则属于宇宙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客观物质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通过实践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坚持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研究、实践论研究、认识论研究、历史观研究相统一的方法,抛弃了那种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研究“存在”的哲学方法,因而从根本上否认了旧哲学所谓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本体论哲学。